生活中的有些事,如老婆婆压在箱底的嫁衣,每年都有那么几天拿出来翻晒,抑或幸福抑或痛苦。我的中考便是如此。
那还是80年代后期的事。那年我发挥的很好,以致于成绩位居全校新生之首。其后的一个多月,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。
那些年中专院校比较普及,那是无数中等以下城市特别是农村孩子的首选。因为一旦考中,就意味着户口“农转非”,工作是由国家分配,级别还成了国家干部。我虽然不是农村的孩子,但也不过是生活在小县城,渴望有一份好点的工作,仅此而已。
志愿是考前填的。这确实风险很大,你不知道自己的成绩,只能根据平时的成绩估计。填高了,怕考不好,错过能上的学校;填低了,考得好没上到好学校心里懊悔。
我的志愿是父亲代填的。那年头邮电正吃香,邮电学校也就水涨船高,录取分数居高不下。而且有名额限制。省邮电学院当年我所在的小城是录取名额只有一个,好在我填志愿时并不知道父亲冒着这样的风险,所以倒也没啥压力。
分数出来后,父亲有了底气,就找熟人到招生办查了一下,证实我的分数居此志愿之首,全家人更加放心,那个暑假就坐等录取通知书的到来。
通知书的发放跟现在的高校录取有些相似,那就是先发一类,再发二类、三类。省邮属于一类,理应先发。
翘首以待到八月份就陆陆续续传来发榜的消息,不敢离家半步,害怕错过邮递员送来的喜讯。八月中旬,都有同学都收到二类学校通知书了,我的通知书还没来,心中不免焦急。
八月底,金榜题名的同学已经开始去新学校报到了,不明就里的全家人焦虑起来。父亲打探了一圈,却毫无结果。
直到有一天,邻家的侄儿从乡下来,看到我就问:“你怎还不去县中领录取通知书啊?广播都广了一周了!”那时乡下有广播,城里没有,所以我没听到。
我将信将疑。因为我志愿没填。第一志愿没填,第二三志愿也没填。
我飞奔到父亲办公室,把这坏消息告诉了他。父亲听了,只对我说了一句:“你先回家,我现在去招生办!”就匆匆走了。
我只记得从父亲的办公室走到家,用了很久很久,仿佛有一个世纪……
直到天黑,父亲才回来,却躲着我期待的目光,拉了母亲,关了房门,压低了声音,在里面谈话。
以后接连好多天,都很少见到他。即使回家,也是匆匆。
终于有一天,父亲疲惫地对我说,明天去县中报到吧,最后一天了……然后告诉我,他找到了省邮电学院,学校的招生处查了,明确告知根本就没见我的档案,他说肯定是你们地方招办压下的,他们也没办法,只能按送达的档案从高到低录取……
在这关系至上的小城,第一次让我彻底明白,只有刻苦努力并不能改变我的命运。
十七八岁的花季年华,本是人生最光鲜亮丽的时光,我却卷缩在自己的忧伤里,抑郁寡欢。
现在想来,这件事对父亲的伤害可能还要大于我。父亲少小离家,跟随祖父到省城从小学读至大学,毕业后分配到北方的某个城市,工作顺利,职务升至市委书记的秘书,却执意要回来报效贫穷落后的家乡。事实上,那年我们全家搬到这个陌生的小县城才三年光景。
这就是家乡对满腔热血的游子的回报——真是一种讽刺!
十年后,参加老公的一次同学聚会,杯筹交错间谈到谁谁是某年毕业,考上的某所学校,轰然听到熟悉的某年,熟悉的某所学校。我放眼望去,那个当年顶替我的,害得我青春失去光彩的那个人——不是别人,竟是老公的从小玩到大的好兄弟!那顿饭我食不知味,精神恍惚。
犹豫了好久,终究没对老公说出这个秘密。
我已学会了释怀,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好了。
只是偶尔,想起当年的中考,还会一阵心痛。